一年一清明,一岁一相思。清明节临近,民间祭祀扫墓活动渐入高潮。面对环境污染日益严峻的局面,在深入践行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理念的当下,我们有必要改变传统祭祀陋习,倡导绿色、环保祭扫方式,移风易俗、文明祭祀,让清明节回归“清明”。
清明节,是国人最重视的祭祀时节;坟前祭扫,是人们最庄重的祭祀仪式。每每清明来临,人们便扶老携幼,纷纷出动,来到坟墓前,奉上熟食、祭洒白酒、点燃香烛、烧起纸钱、燃放鞭炮,以此祭拜祖先,缅怀逝去的亲人。对于国人而言,清明祭祀不是简单的扫墓活动,而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神圣而庄严的仪式,通过这种仪式,遥寄对祖宗和故去亲人的无尽哀思,追忆他们的平生往事,以此激励鞭策后人,期盼家族和睦、家人平安。同时,这一年一度的扫墓活动,也是一种难得的契机,使人们有机会与逝者静静地对话,使人们的灵魂有处安放、心灵得到慰藉。清明祭扫如此重要,以至于自周朝以来,延续了2500多年都长盛不衰,成为渗入国人骨髓的传统祭祀习俗。“南北山头多墓田,清明祭扫各纷然”,就是清明祭扫活动的真实而生动的写照。
不过,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明的演进,清明祭祀方式的弊端也日渐显现。“纸灰飞作白蝴蝶,泪血染成红杜鹃。”点香烛、烧纸钱、放鞭炮等祭扫方式,存在污染环境、容易引发火灾、埋下安全隐患等问题,近些年来一直倍受关注,文明祭祀、绿色清明的呼声不断,政府部门的各种禁令也越来越密、措施越来越严。在此背景下,传统的祭扫方式在悄悄发生改变,鲜花祭祀、种树祭祀、网上祭祀、烛光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逐渐兴起,吹来一股文明祭祀的清风。今年的变化尤为明显。据《华西都市报》等媒体报道,在今年清明的首个祭扫高峰,一些公墓里,不少市民选择用鲜花代替香蜡纸钱,没有了过去的烟火和鞭炮声,平添了清明祭扫的一丝清幽与宁静。另据笔者了解,在广大的乡镇农村,也四处张贴出禁烧纸钱、禁放鞭炮的公告,此类习俗也随之有所减少。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。除了层层禁令的作用,也反映出人们观念的变化和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,文明祭祀已是大势所趋。但更新观念、移风易俗是一个长期过程,尚需假以时日。当文明祭祀都成为人们自觉行动的时候,清明节就会回归“清明”。
清明节,清洁而明净。从核心价值上讲,清明祭祀是表达对先祖的敬仰和逝去亲人的怀念,是“慎终追远、明德归厚”传统文化的传承。在这里,让清明节回归“清明”,推行文明祭扫,摒弃纸钱和鞭炮,作别烟火与尘埃,只是一个方面,更为重要的,是要让人们的心灵回归清明。重视亲情,讲究“孝道”与“感恩”,本是我们千百年来生生不息的优良传统,但如今却有点变味,生前“薄养”,生后“厚葬”,注重“形祭“,忽略”心祭”,清明祭祀越来越成为一种单纯的祭扫形式。因此,我们应大力倡导“心祭”重于“形祭”的理念,既要坟前祭扫的“清明”,更要心里装着先祖和逝去的亲人,常怀感恩之心,缅怀养育之情,继承发扬他们的美德,检视反省自身的不足,善待在世的老人,为子孙树立道德的榜样。这显然比争建豪华墓地、比拼焚烧纸钱冥币、燃放鞭炮重要得多,这也是清明节回归“清明”之根本所在——
荡涤心灵的尘埃,守住人心的清明。□ 资阳日报评论员 冯余冬
责任编辑:裴书平